殺很大」一詞,最近隨「殺online」線上遊戲廣告席捲全台,被無限擴張地套用在任何事物上,「輸很大」、「拗很大」……。有人受不了大喊:「聽到殺很大,就會忍不住火很大」!也有人對這樣的流行詞彙表示激賞。

詩人陳黎就為文讚賞它很有新意,「打亂固有的語言模式,又能創造『陌生化』的效果,好比詩的口水,不斷向人群飛濺。」

現代流行語,因網路轉貼討論而加速傳播,雖然接受度不一,有的很「山寨」、有的很「雷人」,有的甚至「很黃很暴力」,但都真切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時代感情、默契與社會整體氛圍。不可否認,它的確殺很大

「語言是橋,也是歷史記憶的倉庫,我們的文化習慣和思惟邏輯都以一種不明言的方式沈澱在其中,因而也就保障了最低限度溝通理解的可能。」
──南方朔《語言是我們的居所》

語言中的胡椒
流行語,是一種廣為流傳的通俗語言,具有溝通性與感染力。
「右手寫詩、左手寫散文」的作家余光中,接受報社記者採訪時曾表示,自己也會選擇性地用「粉絲」(fans)、「high」等流行用語。余光中認為,流行用語就像胡椒,適可而止可以加味,但撒太多會吃不下去。

流行語多是約定俗成,只有生活在當時當地的人,才解其中況味。
「炒飯」幾乎已經是台灣約定俗成的「魚水之歡」的代名詞,可雖然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的由來。

關於「炒飯」,有個笑話。有個男人要出國一年,臨走前,老婆對他說,出門在外這麼久,若有生理需要,可以找人解決。男人感謝老婆的體貼,也准許老婆有同等權利,並提議,每「做」一次就放一粒米到玻璃瓶裡。

一年後男人回家,立刻拿出放了3粒米的玻璃瓶,要求老婆也拿出「戰果」來。老婆面有難色地拿出一個空瓶,男人還來不及高興,就見女傭端出一盤炒飯來說:「太太,家裡米缸沒米了,所以我把你瓶子裡的米都拿來炒啦!」

電視上某談話性節目以男女性愛為討論主題,因擔心頻頻提起那檔子事會遭罰,於是講好以「炒飯」取代,沒想到普獲共鳴,從此,炒飯在台灣多了另一層「食色性也」的含意。

醬油
兩岸三地往來密切,但又各有文化脈絡,流行用語也因此互有異同。像「八卦」、「小強」(指蟑螂,語出周星馳電影《唐伯虎點秋香》)是香港製造、外銷台灣的流行用語。對岸的醬油論則源自於一位受訪民眾令人意外的Kuso回應。話說,某日廣州電視台在街頭隨機採訪民眾對於明星豔照的看法,一位男性受訪者回答:「關我屁事!我出來打醬油的…」。「醬油男」的「醬油論」在網路上迅速流傳,許多人對他崇拜不已,形成所謂的「醬油族」,舉凡與己無關、懶得搭理的話題,都以「打醬油」敷衍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y89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